廣東省委老干部局攜手《秋光》雜志共同開設了“初心如炬”欄目,致力于深入挖掘并宣傳離退休干部中的先進典型。近期,“初心如炬”欄目組前往東莞市中堂鎮,對中堂鎮鳳沖水稻科研站原站長陳志堅展開專訪,并推出了《扎根泥土癡心育種傳“稻”理》的專題報道,詳細講述了陳志堅充滿稻香的“初心故事”。
陳志堅出生于1947年,擔任東莞市中堂鎮鳳沖水稻科研站站長一職。他投身水稻育種研究長達60年,成功研發出7個省級和6個市級審定的水稻優質品種,這些品種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推廣種植。據報道,他培育的紫紅稻4號、鳳沖絲苗、鳳興絲苗、鳳香絲苗等品種榮獲東莞市6個科技進步二、三等獎。2007年退休后,陳志堅并未停下育種研究的腳步。2011年,他育成了新品種“中廣香1號”,填補了我國水稻育種史上高含鐵品種的空白,有力地助推了老百姓健康營養水平的提升。他還榮獲了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省農村科普示范帶頭人、市勞動模范、市農業科技創新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21年更是成為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的首批農業鄉土專家。
報道指出,陳志堅不僅在科研方面成果豐碩,還進一步拓展了水稻科研站的社會功能。77歲的他常常卷起褲腿走進田間,一邊手把手地教學生們插秧,一邊講解“稻”理:“這是粳米的秧苗,是我國常見的主食,有早、中、晚三季收成,煮出來的粥飯比較綿軟……”每年春耕和秋收時節,陳志堅都會在科研基地給學生們講述水稻育種、科技興農的故事,同時也講述新中國通過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故事。堅叔的試驗田成為了東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陣地之一,堅叔講“稻”理也成為中堂鎮老干部工作的特色品牌,得到了東莞市委老干部局的肯定與推廣。報道還提到,在中堂鎮精心打造的“行進中的黨課”活動中,陳志堅在田間地頭為年輕黨員上黨課、講“稻”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自己投身農業發展的奮斗歷程,講述我國農業育種創新的發展道路以及守好大國糧倉的初心故事。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逐漸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城市。2013年,東莞出臺了推進都市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生態農業觀光游,打造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報道稱,除了常規的育種研究,陳志堅還希望將水稻種植與地區發展相結合,打造特色農業稻香游,以此促進東莞農文旅的發展。當時,市農業局計劃聯合東城街道在周屋社區創作一幅彩色觀光稻田畫,并向他征集一批生長良好、顏色鮮艷的優質稻。于是,陳志堅立即投入到新的選育工作中,種植了一批優質顏色稻秧苗,還提供了珍稀種子紫紅稻4號,成功塑造了“馬稻成功”等絢麗多彩的稻田圖。此后,他還協助兄弟鎮街打造了更多的稻田畫,如五谷豐登、圓夢鄉村、稻鄉飄香等稻田“彩繪”,將創意農業與鄉村旅游完美結合,為群眾休閑觀光提供了理想的去處。
報道還提到,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在廣東各地的推進,陳志堅也在盡自己所能貢獻力量:他致力于把鳳興絲苗打造成鳳沖村的品牌,推進“一村一品牌”建設;培植冬種黃心馬鈴薯,助力“百千萬工程”;培育更多更優質的水稻品種,推動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陳志堅是眾多農業專家中的一員,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只為改善百姓的“米袋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營養而不懈奮斗。
來源:東莞時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