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橋頭鎮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這里有山有水,既適合耕種又適合漁業發展,享有“中國荷花名鎮”的美譽。
據相關記載,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橋頭鎮并沒有橋。貫穿全鎮的是一條名為石馬河的天然河流,它將橋頭鎮一分為二,河東區域的居民被稱為“隔海佬”,河西區域的居民則被叫做“橋頭水”。當時,兩岸居民的往來主要依靠渡船,真可謂是“兄弟分東西,往來靠舟楫”。
在過去,全鎮居民全靠舟楫往來,并沒有橋,那“橋頭”這個名字究竟是怎么來的呢?
這得從“橋頭老街”說起。據橋頭鎮老作家莫樹材考證,自清朝以來,橋頭鎮曾有過“五墟一市”,分別是義和墟、廟岡墟、長和墟、新墟、中和墟以及東橋市。建于民國初期的東橋市位于橋頭老街一側,其建筑為騎樓樣式,樓上用于居住,樓下則作為買賣場所,這樣一來,趕墟的人就不用遭受日曬雨淋之苦。在不到兩公里的范圍內,就有兩墟一市。后來,義和墟和東橋市連為一體,統稱為橋頭,據說這就是橋頭鎮鎮名的由來。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明朝時期,如今橋頭鎮境內的李屋村有一個小集市,它是周邊四鄉八鄰村民的集散之地。古時,李屋村和鄧屋村合稱為“土橋”,由于這個集市位于土橋的東頭,所以被稱為“橋頭”。
在這個荷花名鎮里,有一個歷史近800年的古村落,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歷史源遠流長,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
這個聲名遠揚的古村落名叫逕聯,它位于東莞市橋頭鎮婆歸嶺下,是第二批廣東省古村落之一。幾百年來,村里曾涌現出羅中、羅一道、羅龍驤3名進士,是當時聞名一時的“進士村”。
不僅如此,在橋頭鎮中心的西北面,在柏油馬路之間,穿過村間巷道,還有一個擁有600多年歷史的“鄧氏古村落”。
這個以鄧姓命名的村落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鄧屋村以耕讀傳家,村內書香氛圍濃郁,被譽為“院士名村,一門五杰”。這里相繼走出了鄧植儀、鄧盛儀、鄧鴻儀、鄧錫銘、鄧錫清等眾多杰出人物。其中,鄧植儀、鄧盛儀是莞籍“坪石先生”的杰出代表。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