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陳屋。”當地鐵2號線穩穩停靠在陳屋站,一個宛如隱匿于塵世喧囂中的“綠美古樹鄉村”,就這樣毫無保留地展現在世人眼前。
在厚街陳屋社區,這份獨有的“綠美”韻味,仿佛是歲月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增添了濃厚的歷史痕跡。厚街鎮陳屋社區目前在冊的古樹名木共有1株,屬于三級古樹,此外還有17株后備古樹。這些古樹均已全部登記建檔,并且實施了嚴格的保護措施。相關部門會定期開展巡查養護工作,掛牌保護率達到了100%。
不只是陳屋社區,今年以來,東莞提出了一套全面且細致的綠美鄉村建設標準清單。其中包括適用于全市村莊的“標配版”和適用于省典型村提標建設的“高配版”。這一清單就像是一份精準的指南,指導各村(社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推動見縫插綠,全力打造綠與美完美結合的村莊。
如今,東莞613個村(社區)的鄉村綠量正在穩步增加,鄉村的自然生態得到了合理的保護與利用,農村的人居環境也在持續改善。一幅幅以“綠”為主題的鄉村新畫卷,正逐步在東莞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從“家家美”到“村村美”
近期,為了激勵和動員廣大婦女及家庭持續參與“美麗庭院”建設,省婦聯、省農業農村廳認定了一批省級“美麗庭院”戶、省級“美麗庭院”典型戶以及省級“美麗庭院”村。其中,東莞共有橫坑社區等3個村(社區)成功上榜廣東省“美麗庭院”村,50戶家庭上榜廣東省“美麗庭院”戶。
“歡迎大家來到橫坑社區,今天由我為大家介紹橫坑社區的‘美麗庭院’工作……”作為“廣東省美麗庭院村”,寮步鎮橫坑社區精心組建了一支由黨員志愿講解員、巾幗志愿講解員、小主人志愿講解員共30多名講解員組成的講解隊伍。同時,社區培育了60戶美麗庭院,這些庭院就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珠成鏈形成了連片示范帶。
鐘妙軒是土生土長的橫坑人,也是美麗庭院“初夏小舍”的創始人。曾經,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全職媽媽。隨著小孩逐漸長大,她租下一間舊房子,用心裝扮成美麗庭院——初夏小舍,并經營著自己擅長的美食。
每天閑暇時,她都會靜靜地打理自己的小花園。花園里種滿了她喜愛的三角梅、爆竹花、藍雪花、康乃馨等各種花卉。讓她最為欣喜的是,客人們也對她的小園子喜愛有加。客人們坐在花園里,喝著飲品,欣賞著微風中搖曳的小花,興致高漲時還會拿出手機拍下照片,記錄下這美好的瞬間。
一草一木皆有韻,一步一景總關情。走進橫坑社區,像“初夏小舍”這樣的美麗庭院還有60戶。村民們結合自家房屋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翻新裝扮,形成了一條“美麗庭院”連片游覽路線,這無疑是“家家美”到“村村美”的生動實踐。
不僅僅是橫坑社區,在厚街鎮陳屋社區的“美麗庭院”中,你可以品嘗到一碗充滿幸福與甜蜜味道的廣式糖水;在南城街道水濂社區的“美麗庭院”里,你能夠品嘗一杯香濃的咖啡,與不遠處的水濂山景相伴,享受那份寧靜與愜意;在東坑鎮丁彭黃片區,桃喜小院里常常坐滿了休息乘涼的村民,他們在綠意盎然的小院里品嘗著“手作”美食……
從“家家美”邁向“村村美”,截至目前,東莞已成功打造138個美麗庭院示范村(社區),培育了5992戶美麗庭院示范戶。同時,還組建了131個美麗庭院導師團,吸納了園藝設計、家庭收納等專業人士1083人。
東莞還積極引導大學生、返鄉青年等群體,充分利用閑置庭院發展庭院經濟。打造了一批集美食小吃、咖啡茶飲、特色民宿、非遺手作等多元業態于一體的網紅小店,將庭院這一方小小的天地變成了增收的聚寶盆,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從“細節美”到“全域美”
一踏入東莞道滘鎮大嶺丫村,人們便會立刻被那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和充滿生機的濱水景致所深深吸引。
一條筆直的中心路兩旁,匯聚了農田景觀、水岸楓林、碧道公園等豐富的場景。不僅如此,這里還集觀光休閑、特色商業和樂活街區于一體,形成了一種以美麗田園為靈魂、村落格局為骨架、藝術文化為底蘊的綠色、美麗且宜居的新農村風貌。
作為全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范村,大嶺丫村以“實”為筆,精心繪綠添美。通過規劃先行,讓村莊實現了從“細節美”到“全域美”的華麗轉變。
“我們在2018年就開始對整個村莊進行規劃。”在大嶺丫村黨委副書記劉日明看來,綠美村莊的建設,規劃先行至關重要。劉日明邊說邊拿出了大嶺丫村的種樹節點規劃圖。只見規劃圖上清晰地標注了樹木種植的具體位置、實際面積、樹的種類以及種植的具體時間等詳細信息。
如今,在大嶺丫村,古樹、小橋、流水相互映襯,原本“臟亂差”的田地實現了“華麗變身”。詩意般的美麗田園和濱水空間展現在人們眼前,每走一步都能欣賞到不同的美景,仿佛置身于一幅青綠山水畫中。
從“細節美”到“全域美”,除了規劃先行外,還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進。“我們會請專業的設計院對社區進行整體設計,后續再細化細節施工。”陳屋社區黨委委員陳偉明分享了“增量”經驗。他介紹,陳屋社區還會不斷學習關于綠美鄉村生態建設的先進經驗,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逐步推進工程建設。
據了解,從2023年開始,陳屋社區就著手利用村旁的閑置地進行改造。社區打造了一批鄉村景觀小品,并重點對三角公園、陳屋廣場、聚福小公園進行了提升。同時,因地制宜地利用閑置宅基地、邊角地等,打造了11個“四小園”。此外,陳屋社區還對現有的兩個魚塘進行了升級整治,對太平西路魚塘周邊的環境進行了清理,清除了淤泥垃圾,整治了水質,并種上了荷花。
現在的陳屋社區,在晴朗的白天,綠樹成蔭,送來陣陣涼爽,鳥語花香,仿佛在迎接每一位到來的客人。活力四射的年輕人結伴健身,老人們或在觀景亭內納涼,或在古樹樹陰下閑話家常,畫面和諧而歡樂。夜幕降臨,社區內魚塘里的噴泉水花四濺,四周的裝飾燈五彩斑斕,旁邊的茂密樹木在燈光的映射下影影綽綽,遠遠望去,仿佛一幅亮麗的油畫。
讓“好風景”變“好錢景”
咖啡館、采摘園、村史館、文化長廊……走進南城街道水濂社區,一幅幅豐富多彩的多業態休閑文旅畫卷正徐徐展開。
如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水濂社區有自己的妙招。“靠的是休閑文旅。”南城街道水濂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偉光介紹,綠美鄉村生態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水濂社區擬圍繞“休閑文旅”為主線,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和生態優勢。
水濂社區通過招商引資或資源整合的方式,引進休閑旅游項目和都市型生態農業,積極開拓生態觀光旅游產業,盤活集體閑置土地,不斷拓展社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將生態的“綠色財富”轉變為發展的“綠色引擎”。
目前,水濂社區已經建成兩條美麗鄉村特色游徑。一是利用水濂河觀景綠道串聯圣茵園科普基地、水濂山森林公園、基本農田保護區、南城農業特色園、九里潭草莓園等田園景點,打造了一條展示山水農田生態風采的尋山賞水游徑;二是利用客家文化、紅色景點等打造了一條民俗風采和人文歷史的文客風尚游徑,該游徑串聯大雁塘歷史文化街區、水濂小鎮拓展基地、水濂村史館、瓜田嶺文化長廊、水濂烈士紀念碑等人文景點。
“環境改善了,人流多了,我們的租金也高了!”生活在水濂社區的居民李先生對社區的綠化工作豎起了大拇指。近年來,隨著水濂社區環境越來越好,他的自建房不僅不愁租,租金還實現了上漲。
無獨有偶,綠美鄉村建設后,清溪鎮鐵場村村民也回鄉開了一家名叫“泉鳴山居”的民宿。“我們一到節假日基本滿房,客人基本是深圳那邊過來的。”民宿負責人朱國祥表示。
背靠山林、擁有屋頂泳池的泉鳴山居坐落在鐵場村內,對于城市居民來說,這里是一個親近自然的好去處。作為東莞唯一沒有工廠的行政村,鐵場村找到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農旅融合發展道路。在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的同時,積極招引“耕山小寨”“云溪·桃花源”“大灣區時代玫瑰谷”等一批農旅融合項目落地,實現了美麗鄉村的華麗蝶變。鐵場村憑借側重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順利入選了清溪“百千萬工程”的6個典型村之一。
綠了便美了。截至七月底,東莞市鎮村三級共投入資金約10266萬元用于鄉村綠化,其中市鎮財政資金4513萬元,村集體投入4834萬元,社會籌措資金919萬元。
不僅如此,東莞還組織發動超16.4萬人次參與植樹活動,全市涉農村(社區)種植樹木逾17.72萬株,完成年初植樹計劃的155%。全市共有33個村(社區)新種樹木超1000棵,全市共有56個村(社區)新種樹木超500棵,全市95%的村種植不少于100棵喬木,其中第一批15個省典型村共種植樹木1.88萬株。
規劃先行、財政投入、全員參與……東莞的綠美鄉村生態建設實現了從“細節美”到“全域美”、從“家家美”到“村村美”的跨越。最終,好環境吸引了好項目,帶動了好就業,也讓“好風景”成功變成了“好錢景”。
來源:南方日報